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拉动新能源市场发展,拉美各国也大刀阔斧地进行能源改革,这为中国等海外投资者提供了大量投资机遇,并大大降低了海外投资的风险。
目前,领跑者计划中单晶以其可靠高效的属性备受青睐。专注单晶光伏组件的乐叶光伏,目前主要应用PERC技术,PERC技术应用已经实现量产,产能已达900mw。
隆基股份旗下乐叶光伏执行董事助理王英歌(右三)发言他介绍道,乐叶光伏是隆基股份旗下全资子公司,隆基股份成立于2006年,从单晶硅棒到硅片、电池组件到电站,一直致力于高效单晶光伏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实现全产业链发展。此外,王英歌还呼吁业界务必重视因供应链压价可能导致的质量风险。乐叶光伏总裁李文学(左二)和嘉宾一起点亮水晶球20日会议结束后,与会嘉宾实地参观考察了呼和浩特市光伏发电项目。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国际能源研究所所长王进主持会议据了解,今年6月初,《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16年光伏发电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中规划2016年新增光伏建设规模18.1GW,其中新增5.5GW的光伏领跑示范基地规模,包头、乌海、阳泉、芮城、济宁、新泰、张家口、淮南淮北8个光伏新基地纳入建设范围,标志着第二批光伏领跑计划的进入关键实施阶段。可结合农业、畜牧业、林业开展多种光伏+应用。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发改委副主任幺红杰发言呼和浩特市发改委副主任幺红杰指出,呼和浩特市太阳资源得天独厚,依托资源优势,以创新为核心,打造光伏小镇、光伏设施农业、光伏畜牧业等模式的光伏产业发展之路。大家一致认为,内蒙古光热资源优势突出,地广人稀,既适合建设户用和村级电站,也适合建设较大规模的集中式电站。截止到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制造商的电池和组件海外产能分别达到6.8GW和11GW,并预计将在2016年底分别上升至13GW和16GW。
通过统计2016年光伏制造商的产能情况,我们得出了一个有趣的结论:尽管产能持续过剩,硅锭、硅片、电池和光伏组件制造商仍将在2016年底扩张了约20%产能,但多晶硅除外。尽管产能持续过剩,国内外制造商却仍在继续扩张产能。由于许多公司涵盖多个产品部门,所以公司总数为306家。同时,产能也并未与价值链保持一致,即使是过剩最严重的硅锭,其产能也将在2016年多晶硅65GW市场规模基础上,增长44%。
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政府通过产品效率和电力消耗等技术指标来评估制造商,旨在规范该行业并促进行业发展和整合,但是到目前为止效果有限。东南亚目前是最受中国和台湾光伏制造商欢迎的新制造基地选址地区,这些制造商的产能有8%都来自于该地区。
以上各类产品中,中国制造商每一类的产能分别占全球总数的46%,81%,81%,67%和76%。截止到2016年第一季度,全球光伏制造业的年产量分别为:多晶硅445,500吨,硅锭79GW(其中21%为单晶硅锭),硅片80GW,多晶硅太阳能电池90GW和136GW的组件。以下是我们统计到的几组数据:本分析中包括了BNEF跟踪观察的所有现有制造商的情况,其中包括25家多晶硅制造企业,66家硅锭制造企业,76家硅片制造企业,132家单晶硅电池制造企业和237家光伏组件制造企业国网青海电力根据国网阳光扶贫行动实施方案,积极推进玛多县光伏扶贫项目建设。
同时,该公司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拓展省外电力市场,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为适应青海电网和电源建设快速发展的实际,国网青海电力升级服务标准,明确职责,统一标准,规范业务和内控流程,对新能源发电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全过程为新能源并网接入和交易结算提供便利服务。现已形成光伏装机容量608万千瓦,新能源已成为青海省蓬勃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光伏发电安全并网在推进青海新能源产业健康、稳定、有序发展进程中,国网青海电力从服务地方低碳经济发展、推动国内新能源产业技术进步、确保青海省新能源顺利并网及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角度出发,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发挥大电网优化资源配置和消纳优势,相继建成青藏联网工程、新疆与西北电网联网750千伏第二通道工程、日月山至共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一批重点电网建设工程。
近年来,国网青海电力立足生态立省战略,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依托青海区位价值和资源优势,电网发展布局重心由传统高耗能产业向新能源产业倾斜,服务省内新能源开发利用产业链,抓住省内增量市场。据青海省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青海光伏发电有效利用小时超过1600小时,风力发电利用小时超过1900小时,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国网青海电力电科院院长弓建荣表示。截至7月30日,青海光伏发电量突破200亿千瓦时大关,达到229.42亿千瓦时。
3月15日,在青海省格尔木市光伏产业园区建设10兆瓦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全部用于玛多县贫困人口扶贫,并于5月31日前建成并网发电,现并网发电超过200万千瓦时,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绿色经济效益的双赢。增强新能源消纳能力的同时,国网青海电力牵头建立青海光伏产业科研中心,打造国内首个开放式、多元化、现代化、全覆盖的青海光伏产业科研平台,提升青海光伏发电资源规模化开发应用软实力。同时,青海还拥有大量的荒漠化未利用土地资源约11万平方千米,且地势开阔平缓,交通便利,综合开发条件居全国首位,是建设大型光伏并网电站的最佳地区。5年间,国网青海电力指导完成了180余家光伏电站并网服务,帮助检查和消除各类缺陷4000多条。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孙发平表示,这些助推青海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为青海省新能源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有力支撑,青海将无愧于光伏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美誉,让自然馈赠的阳光盛宴造福于人民。实现青海乃至整个西北地区新能源与西南水电实现更大范围内的水火互济、风光互补,既能助力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缓解东中部地区能源供需矛盾和严重雾霾等问题,又能满足青海省清洁能源基地开发,将有利于产业成功转型升级。
通过重点规划建设海南州千万千瓦级流域水光互补基地和海西州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同步发展光热发电,充分利用黄河上游水电站调峰优势,形成水光互补、风光互补等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利用新模式,到2020年全省新能源开发规划规模将达到3500万千瓦,2025年达到6200万千瓦。为青海省十三五期间实现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建设,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绿色发展、维护中华水塔生态安全屏障提供强劲能源支撑。
在新能源的大规模远距离输送方面,特高压电网就像新能源的高速公路,将风电和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从西部送到东部。对如何解决青海新能源富余电量外送问题,青海省经济和信息委员会巡视员李小松表示,在青海省构建特高压交流、直流网架,既具备地利之便和资源优势,又是新能源发展的必然需求。
截止到2015年年底,国网青海电力在光伏规划及并网运行管理方面共获得省部级科技奖项14项,发表学术论文31篇,申请专利23项(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建立技术标准13项(企业标准9项,地方标准4项),在国内率先建成完善的光伏发电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青海大型光伏电站并网运行控制及试验检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新能源实时柔性功率控制系统研发及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网青海电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在新能源并网、消纳和送出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16年上半年,通过短期、实时交易实现新能源外送华东、华中1.74亿千瓦时,实现了新能源消纳由以省内市场为主向省内和省外市场并重方式转变。优质服务光伏产业青海光伏全年日照时数在2500~3650小时之间,年总辐射量达到6600~7200兆焦/平方米,位全国第二。面对世界性能源危机日趋显现的新形势,近年来,青海省新能源产业以一年100万千瓦的速度,相继建成柴达木、共和两个百万级大规模集中并网光伏发电基地,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稳居全国第二。眼下,保障青海共和地区百万级光伏发电集群的塔拉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也正在加紧施工,计划于年内投运,届时,青海电网主网架结构将更加坚强,接纳新能源并网能力进一步增强。
打造千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十三五期间,青海省将全面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着力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充分依托青海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水资源、盐湖资源优势,积极利用广袤可利用的荒漠化土地,着力建成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和技术发展高地优质服务光伏产业青海光伏全年日照时数在2500~3650小时之间,年总辐射量达到6600~7200兆焦/平方米,位全国第二。
国网青海电力电科院院长弓建荣表示。国网青海电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在新能源并网、消纳和送出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同时,青海还拥有大量的荒漠化未利用土地资源约11万平方千米,且地势开阔平缓,交通便利,综合开发条件居全国首位,是建设大型光伏并网电站的最佳地区。面对世界性能源危机日趋显现的新形势,近年来,青海省新能源产业以一年100万千瓦的速度,相继建成柴达木、共和两个百万级大规模集中并网光伏发电基地,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稳居全国第二。
眼下,保障青海共和地区百万级光伏发电集群的塔拉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也正在加紧施工,计划于年内投运,届时,青海电网主网架结构将更加坚强,接纳新能源并网能力进一步增强。实现青海乃至整个西北地区新能源与西南水电实现更大范围内的水火互济、风光互补,既能助力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缓解东中部地区能源供需矛盾和严重雾霾等问题,又能满足青海省清洁能源基地开发,将有利于产业成功转型升级。国网青海电力根据国网阳光扶贫行动实施方案,积极推进玛多县光伏扶贫项目建设。同时,该公司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拓展省外电力市场,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
对如何解决青海新能源富余电量外送问题,青海省经济和信息委员会巡视员李小松表示,在青海省构建特高压交流、直流网架,既具备地利之便和资源优势,又是新能源发展的必然需求。推动光伏发电安全并网在推进青海新能源产业健康、稳定、有序发展进程中,国网青海电力从服务地方低碳经济发展、推动国内新能源产业技术进步、确保青海省新能源顺利并网及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角度出发,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发挥大电网优化资源配置和消纳优势,相继建成青藏联网工程、新疆与西北电网联网750千伏第二通道工程、日月山至共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一批重点电网建设工程。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孙发平表示,这些助推青海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为青海省新能源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有力支撑,青海将无愧于光伏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美誉,让自然馈赠的阳光盛宴造福于人民。通过重点规划建设海南州千万千瓦级流域水光互补基地和海西州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同步发展光热发电,充分利用黄河上游水电站调峰优势,形成水光互补、风光互补等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利用新模式,到2020年全省新能源开发规划规模将达到3500万千瓦,2025年达到6200万千瓦。
5年间,国网青海电力指导完成了180余家光伏电站并网服务,帮助检查和消除各类缺陷4000多条。打造千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十三五期间,青海省将全面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着力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充分依托青海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水资源、盐湖资源优势,积极利用广袤可利用的荒漠化土地,着力建成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和技术发展高地。